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1:04:00
在遵义市播州区,有这样一位青年:从14岁成为一名注册志愿者到25岁扛起区域慈善事业大旗,他用十三载光阴诠释“奉献”二字的重量。他叫张庭均,一个以行动注解青春、用大爱温暖城市的“新时代青年奉献者”。
从参与者到领跑者:十三载志愿路初心如磐
2014年,刚满14岁的张庭均填写了人生第一份志愿者注册表。谁也没想到,这个“跟着学长去敬老院扫地”的青涩少年,会在多年后成为拥有近2000名注册志愿者的协会发起人。“起初只是觉得帮助别人很快乐。”谈及初心,现任播州区慈善总会秘书长的张庭均仍带着少年般的腼腆。
随着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时间越来越长,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他也逐渐意识到:个体的力量终有边界,而组织化、专业化才能让善意星火燎原。
2021年,尚在读大学的张庭均联合10名志同道合的青年发起成立遵义市播州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从制定章程、设计项目到对接资源,这批“学生军”用三个月跑遍全区5个街道17个镇2个民族乡。如今,该协会已孵化“青犊计划”“青春防艾·禁毒同行”“携手共护绿水青山”“萤火微光·留守儿童关爱计划”等7个品牌项目,带动超7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播州青年奉献社会的“精神坐标”。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志愿服务“新生态”
2022年遵义市抗疫攻坚时期,他创新“三色管理法”:动员退伍军人、医护人员等组成青年突击队(红色)负责疫情防控高危区域物资配送、防控点值守等,动员心理咨询者、社会工作者等组成专业服务队(蓝色)开展线上心理疏导、情感慰藉等,动员其他志愿者组成综合服务队(绿色)开展日常民生保障、疫情防控宣传等,统筹协调全区3.2万余名志愿者投身抗疫一线,在全区范围内有序开展人员排查、体温检测、物资配送、核酸检测、卡点值守等工作,为播州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志愿服务不能止于扫扫地、拍拍照。”作为协会团支部书记,张庭均在会上提出“需求调研-项目设计-资源整合-成效评估”闭环机制。2023年,他带领协会推出“点单式”志愿服务,以“群众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为核心理念,构建起“群众点单—协会派单—志愿者接单—服务对象评单”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点单式”服务累计响应群众个性化需求6.1万余次,服务满意度超98%,真正实现了“志愿供给”与“民生需求”的无缝对接。同年,因工作表现积极、出色,被推荐担任遵义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长。
从“青协”到“慈善总会”:步履不停书写大爱担当
2021年,年仅21岁的张庭均履新播州区慈善总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成为该机构最年轻的管理人员。角色转变带来的是更广阔的舞台:2024年,他带领慈善总会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改善乡村条件,打造慈善项目36个,筹集资金58万余元,开展社会救助活动45场,捐赠中小学校10余所。此外,在2024年“善行贵州·数字公益捐”活动中,募集资金401万元,名列全省第一。
荣誉满身背后,他始终铭记那个14岁的自己。卧室摆放的130余张国家、省、市、区级奖状、证书中,他最珍视的却是协会发起人手绘的logo,画纸已经泛黄,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却是历久弥新。
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张庭均正筹备社区慈善项目,聚焦基层治理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慈善的“最后一公里”。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从参与者到引领者,这位25岁青年用行动证明:奉献不是短暂的激情,而是细水长流的坚守;青春最美的姿态,永远是为他人照亮前路的身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洪飞
编辑 吴浩宇
二审 李杰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