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7:12:00
金渡镇水口社区水口村,一座隐藏在山水之间的百年古村,这里静谧安详,时光仿佛缓下了脚步,麻石板路迂回曲折,引领着旅人穿越百年岁月。
羚羊峡旁的耕砚村
“噹噹噹,噹噹噹……”清晨,位于宋隆河畔的水口社区水口村麻石巷两旁的老屋,砚石凿刻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自家制砚工作室里,老师傅莫聪然正专心致志凿刻着自己的新作品,一旁的桌子上摆放着大大小小、形状不一、造型精美的砚台,还有设计独特的镇纸、摆件等。
▲ 莫聪然师傅向记者介绍端砚的石料和制作步骤。陈彦成 摄
看到记者拍照,莫师傅热情邀请我们入内。“制砚的石料最好的就是老坑石,其次是麻子坑、坑仔岩。你看这一块老坑石的砚台,石质细嫩滋润,用手触摸水气氤氲不散……”莫师傅热情向记者介绍砚台石料不同出处的区别。
▲ 莫聪然师傅介绍,砚台造型会根据石料大小、花纹等进行设计,多以山水、花鸟、虫兽、瓜果等为主,此外还有质地特优不需雕琢的平板砚。以上两图 陈彦成 摄
一块原始石料要变成一方精美砚台,需要经过围料、裁形、画花、凿刻、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对于有着40年制砚经验的莫师傅来说,已了熟于心,重复了上万次。
灯光下,一张陈旧的木桌,刻刀、凿锤等几样简单工具,便是莫师傅的工作台。凿痕累累的凿锤,光滑的木握手、磨损的桌面,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 莫聪然师傅的工作台,已经陪伴他三十多年了。陈彦成 摄
有史料记载,早从清代开始,这里的村民便开始采掘砚石,生产端砚。1973年,金渡公社(现金渡镇)水口大队挑选一批人员到肇庆工艺厂学习雕刻技艺,学成归来后,办起了水口端砚厂。
从那时起,村人便将学到的手艺代代相传,子承父业,以砚创业兴家,现今成为远近闻名的制砚专业村。莫聪然师傅说,从最早在肇庆工艺厂学成归来的那批人算起,自己算是第三代传承人了。
▲ 村中处处可见制砚的匠人。以上四图 陈彦成 邹华彬 摄
漫步水口村,几乎每户人家门口总能见到刻砚的制砚师傅。
莫显道及其兄的手艺是从父辈传承下来的,他告诉记者,自己从事制砚已有18年时间了,虽然如今端砚行业不如从前兴旺,但凭着一腔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自己依旧想把这门手艺接着传承下去。“村里人大多外出打工或创业去了,像我这样依然在制作端砚的,大约还有数十人。”莫显道说道。
▲ 制砚匠人莫显道正认真刻制砚台。
▲ 莫显道师傅家中留存的老照片,是2010年水口端砚工艺社端砚制作技术讲座的合影。以上两图 陈彦成 摄
宋隆河旁的故事
村子取名水口,必然与水离不开关系。宋隆河流经此处出西江口,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村民生计提供了依靠,在出行以水路为主的年代,村民多从事渔捕、水运、船家补给服务等。
▲ 宋隆河由此汇出西江。陈彦成 摄
宋隆基闸建成后,这里又成了西江、宋隆河之间的货物、人员“中转站”。从蛟塘、回龙、白土等地坐船或撑船过来的村民都要经宋隆河在此上岸,再搭渡过江。
▲ 老槐树下的石阶,又见证了多少人和事。陈彦成 摄
村中一处古码头,便是当初人们上岸落船之处,老槐树下,砚石铺就的石阶依旧光滑,站在岸边,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人们挑着担走过麻石路,汗水滴落在石缝里,口中哼唱着歌谣,以缓解劳作的枯燥和艰辛。
▲ 村中老巷子。陈彦成 摄
春风拂槛,古村新貌
水口村始建于明代,莫姓迁此建村。村中保留了大多传统民居,多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盖灰瓦,砖木结构,外壁以青砖砌成。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麻石巷两旁的老屋被重新利用,建起了金渡砚艺创意园,原来分开作业的砚艺作坊被集中起来,形成资源集聚共享,成行成市、百花齐放的热闹场面。
▲ 麻石路旁的老屋如今成了一个个端砚工作室。陈彦成 摄
▲ 莫氏宗祠。陈彦成 摄
村中的人居环境更美了,宽敞的文体广场、平整的道路、造型古朴的凉亭……老树下,人们怡然自得、闲话家常。
▲ 村中居民闲坐于房前屋后,三三两两,说着家长里短。以上三图 邹华彬 摄
闲谈中,一股酥香扑鼻而来。循着香味,小巷中,一间小店正在制作茶果。小店负责人霞姐称得上是水口村制作茶果的行家里手,主要经营煎堆、艾糍、芋头包等,其中芋头包是金渡当地特色的点心,馅料以芋头、瘦肉为主,面皮为糯米粉,经过先煮后煎,制作出来的芋头包软糯香口,十分美味。
▲ 芋头包。
“每日销售量大概300到400个茶果点心,除了自家售卖,还会接酒店、茶肆的订单,生意还算不错。”霞姐介绍,茶果是高要宋隆河畔村庄的特色美食,已传承了一千多年,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人们都要制作茶果接待客人,这代代相传的味道已成为人们记忆中难以忘却的乡愁。
▲ 外皮酥脆、裹着绿豆清香的煎堆。以上两图 邹华彬 摄
岁月悠悠,码头挑担的身影已散去。但唯独不变的,是印刻在时光里的那些美好记忆,每每提及,总能顺着唇齿滑落至心间,留下绵长的温热。
这座古朴安静的村落,有着数百年如一日的从容,读懂它,或许也明白了“客从何处来”的诘问。
来源:高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