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04:39:00
【杏坛覃思】
前几天,身边的一位妈妈感慨“我小时候就没人管我写作业的事儿”,觉得现在家长没必要陪孩子写作业,对此,我的看法不一样。时代不同了,如今对孩子学习的各方面要求更高,孩子面对的诱惑也更多,作为家长,陪孩子写写作业是有其必要性的。但怎么陪,还是有一定之规。
没有人生来就知道放学回家写作业的流程与注意事项,养成好的作业习惯,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训练。尤其是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孩子,负责执行功能的前额叶皮质尚未成熟,自控能力有限,容易被外界干扰,他们的自律很大程度源于他律的内化,只有通过家长适度地陪写作业,才能把他们引上学习和成人的“道”,然后再慢慢放手。家长的“坐镇”有利于孩子端正作业态度,陪写带来的适当压力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度和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居家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写作业应当有固定地点,好比医生走进病房、科学家走进实验室一样,形成心理地点定向,相应情境一出现,行为主体就会自觉地产生条件反射链索系统,从而做该做的事。写作业还应当在固定时间,好比在学校里每天几点上课、几点下课,到点就自觉去做。写作业更要建立流程习惯,按流程自觉地完成,甚至带一定的仪式感:比如我会建议在孩子案头贴一张放学回家后的行为流程表,内容包括“放好书包换鞋衣,上个厕所把手洗,然后喝水吃东西,赶紧坐定先复习,有序作业心有底,检查对错需仔细,明天学啥先预习,收拾准备好欢喜”共八步。家长将每一步的内涵、步骤、策略先讲解清楚,孩子每完成一步就做个记号,比如写“正”字,第一周的标记就是每做完一步就在后面对应格子里写一横,第二周的标记是在横下面写一竖,以此类推,一张表管五周,以此帮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自我负责的意识,渐渐养成回家独立学习的习惯。老师们常说一句话:一年级认认真真抓1个月,比中高年级盯1年更有效——的确如此,在孩子低年级时好好陪他们写作业,是为了以后的不陪。
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应当认真有效,要当一项工作来做:不仅“人在”,还要“心在”。孩子写作业时,家长要远离电子产品,在旁拿本书深度阅读,圈圈点点加批注,在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也给孩子做个爱学习的榜样;家长要尽量不发出噪声,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营造静谧的学习环境;为减少干扰,孩子书桌靠墙角放,左侧采光、玻璃贴一层透光但不透明的膜,孩子面墙而坐;家长要与孩子达成“求助规则”:先做会做的,有问题记下来放在最后集中提问;要有时间规划——坚持25分钟专注学习+5分钟休息的科学方法;双方在情绪上都要保持积极状态,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建立快速完成和提前完成的积分奖励制度,激发孩子全力以赴完成作业;建立检查作业和签字流程,孩子哪儿写错了先不告知,只提醒大致方位,比如前一半或后三分之一,让他自己发现问题;坚持家庭学习时间内各自相对独立、不相互打扰;家长不当催促的“监工”(过度代劳会让孩子一直被动依赖,从而越来越拖沓)、不做关怀式打断(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不频繁否定或唠叨(会加深孩子学习的无力感和自我无价值感)、不大声指责甚至进行负面评价(会让孩子丧失自尊和自信)、不动辄纠错给孩子压力(会慢慢泯灭孩子的独立性)……总之,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空间,从而让孩子有足够的掌控感。正向激励能给孩子带来满满自信和面对难题的勇气,家长稳定的情绪、极大的耐心和理解孩子的同理心,是陪写作业的最低要求。
到了二、三年级,家长要逐步过渡到“有距离陪伴”,可以有一定的物理距离,甚至不一定在同一空间,要让孩子独立检查作业,自己安排作业时间与节奏;家长要懂得放手,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为自己的作业负责。家长要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反馈:“妈妈发现,你一回家就把书包放到该放的地方了”“你知道写作业前先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太棒了”“你能自己检查出问题了,真能干”“看看明天有什么课,咱们需要带什么”……这样陪出来的孩子才会有独立性、主动性、坚持性、灵活性,具备自主感、信任感、价值感、成就感。
最近,有位老人找我咨询:小外孙才三年级,女儿女婿就宣布不再陪写作业了,他自己当年可是陪女儿写作业到四年级的,女儿女婿这样做,行不行?其实家长应该根据孩子年龄、性别、自律能力、自驱力、独立性、性格特点等因素来灵活调整陪写作业的时间。根据经验,一般女孩子三年级左右基本“懂事”,能独立自主自觉学习,晚的大约在五年级;男孩子一般初二左右才能完全明白学习不是为父母或老师,而是为自己,家长差不多那时才可以放手。特别提醒,如果孩子出现严重拖延(2小时的作业做4小时)、情绪崩溃等情况,可能需要去做专业学习能力评估。
总之,父母要做孩子学习的支持者,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空间和条件,提供学习资源和资料;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合理制定学习计划;检查孩子的功课,给孩子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鼓励他们克服挫折,迎接挑战,让孩子对学习有信心,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设计各种实践活动,让孩子进行实践性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父母还要做好孩子成长的监护人,要求孩子遵守家庭、学校和社会规则,引领孩子走正道、做好人。当然父母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进步。
(作者:钱志亮,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