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9:27:00
长江商报消息 编者按
“反内卷”的号角吹响。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近年来,光伏、汽车、锂电、玻璃、水泥等多个领域存在“内卷”式竞争,部分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低价销售保市场的尴尬处境。
从疯狂扩产到供需失衡,光伏是“内卷”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7月3日,工信部召开座谈会,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
“反内卷”,反什么,怎么反?长江商报聚焦落实“反内卷”行动,探寻“反内卷”样本。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卷产能、卷价格、卷专利……“内卷”,让光伏行业陷入异常惨烈的境地。
2024年,光伏产业链内部出现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光伏加工设备、逆变器环节企业经营业绩逆势增长,另一边是光伏硅片、组件企业动辄数十亿亏损。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2024年,A股68家光伏设备企业,合计亏损约257亿元。而在2023年,则是合计盈利993亿元。
从组件、硅片龙头频频官宣数十亿、数百亿元投资扩产,到供需产能失衡,一场无序失控的低价竞争在光伏行业蔓延。专利诉讼在行业龙头之间频频出现。
光伏龙头企业也深知,“卷”不是办法,“卷”不是出路。
行业协会呼吁、企业自律、政策引导,光伏行业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内卷”行动。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也有部分光伏企业几乎穿越了“光伏寒冬”,堪称“反内卷”样本。
从年赚近千亿到亏257亿
“内卷”,让光伏企业深受其害。
2023年,是光伏企业的高光时刻。当年,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的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分居行业前四。与此同时,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两大巨头年盈利均超过百亿,其中通威股份归母净利润达135.73亿元。而亏损最多的是航天机电,当年亏损4.26亿元,这家公司光伏领域的营业收入仅占25.36%,超过70%的营业收入来自汽车零配件领域。
根据长江商报记者统计,2023年,68家光伏设备企业合计盈利993.44亿元。
2023年,晶科能源归母净利润达74.40亿元,创了新高,同比增长153.20%。公司解释称,在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稳步增加的同时,光伏市场对于N型先进产品的需求逐渐成为主流。公司凭借N型TOPCon技术和产品的持续领先,以及全球化运营和一体化产能等方面的优势,实现N型组件出货快速放量,带动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2024年,经营形势急转直下。根据年报,当年,68家光伏企业,没有一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千亿,营业收入最高的是晶科能源,其当年营业收入为924.71亿元,较2023年减少了262.11亿元。
当年,归母净利润出现两极分化,光伏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获利110.36亿元,而TCL中环、隆基绿能分别为亏损98.18亿元、86.18亿元。
当年,68家光伏企业合计亏损256.56亿元。
动辄百亿扩产后遗症
从盈利近千亿到亏损257亿元,光伏行业整体业绩骤变,或是激进扩产的后遗症。
2022年、2023年,行业高景气来袭,行业巨头纷纷积极扩张。
2022年,阿特斯投资600亿元在青海海东建设年产20万吨高纯多晶硅、50GW单晶硅拉棒、10GW硅片、10GW电池及10GW组件的全产业链基地,为该公司史上最大一体化项目。当年,其还宣布在江苏宿迁建设10GW电池+10GW组件产能,投资102亿元。
当年,晶澳科技7次官宣扩产,累计投资近500亿元。
隆基绿能在鄂尔多斯建设46GW单晶硅棒及切片项目,投资额145.5亿元。此外,其还投资452亿元建设西咸新区100GW硅片+50GW电池项目。
晶科能源投资110亿元建设11GW高效电池、8GW组件及5GW电池组件生产线,投108亿元在江西上饶建设24GW组件+10万吨铝型材产能。
2023年,除了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继续扩产外,晶科能源宣布在山西投资560亿元实施大规模扩产计划。
此外,东方希望更是宣布投资高达1500亿元在宁夏进行硅料、组件扩产。
激进扩产的结果是,2024年,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价格下跌。
2025年初,国内组件排产降至34.8GW,环比下降20%,开工率普遍不足50%。硅料价格从2024年初的65元/kg跌至39.5元/kg。全球产能已达1200GW,远超600GW的实际需求。
2025年1月,单晶PERC组件价格跌破0.65元/W,N型TOPCon组件价格同比下跌29%,部分企业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
政策引导治理“内卷”
光伏行业的“内卷”,从2022年、2023年的“卷产能”,到2024年以来卷价格,还延伸至卷专利。
晶科能源在澳大利亚起诉隆基绿能侵权,此前已在中国、日本、美国发起多起诉讼,矛头直指PERC和TOPCon技术专利。
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形成技术联盟(TOPCon专利共享),联合对抗隆基绿能、阿特斯等对手。
过度“内卷”早已引起业内高度关注。
2023年7月,9家光伏企业在北京签署了《光伏产业合作倡议书》,旨在推动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
2024年7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呼吁供应链企业加强合作,理性经营共同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龙头企业也行动起来。2024年12月24日,通威股份官宣了部分高纯晶硅项目技改检修暨有序减产的公告。紧接着,大全能源也加入减产行动。
除了减产外,光伏企业积极进行研发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工艺水平、技术含量等,寻求突围。
6月23日晚,晶科能源披露,全资子公司浙江晶科自主研发的182N型高效单晶硅电池(TOPCon)转换效率,经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第三方测试认证,全面积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7.02%,创造了大面积N型单晶钝化接触(TOPCon)电池转换效率新的纪录。
一场真正的全面“反内卷”行动已经展开。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7月3日,工信部召开座谈会,14家光伏行业企业及光伏行业协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工信部提出,聚焦加快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行业企业要致力技术创新,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塑造我国下一代光伏产品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