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10:46:00
这两天,首届北京国际自行车运动及装备展览会正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展会展出面积达2万平方米,吸引了上百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参展。
北京国际自行车展
展示“一站式”骑行生活空间
本届自行车展以“激发消费活力、推动产业发展”为主题,打造“一站式”骑行生活空间。
本届展会吸引了近百家国内外知名自行车品牌,展示了包含自行车整车、零部件、骑行科技、运动文旅等自行车全产业链的技术与运用。
对于自行车整车来说,车架是整车的“骨架”,很大程度上决定车子的速度和操控性。现场展示的超轻量化车架,采用T1100级碳纤维材料,重量比普通碳纤维材料下降15%,强度却能达到普通钢材的十几倍。
展商 王春青:目前,运动自行车领域正在经历一个由赛场检验的器材普及到民用市场的过程,像这边职业队用的高强度的材料、超轻的工艺也在普及,消费者已经能够用上竞赛级的器材了。
运用于天宫空间站的航天级的纤维材料也首次应用于自行车辐条的制作上,新材料可以大幅提升轮组的刚性与传动效率。与此同时,车身通过涂抹航天冷感涂料,可以反射99%的热辐射。
总台央视记者 陈晰:在展会现场,还有一些定制化的装备,比如说大家骑车穿到的锁鞋,不但有半码,还有窄版、标准版、宽版和超宽版,鞋底是碳纤维材料,加热可以变软,手工塑形,更加贴合运动者的脚型,也能提高运动时的包裹感和支撑力。
除了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展会还设置了骑行体验区、儿童平衡车互动角及骑行安全科普专区,各个群体的骑行爱好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场景。
拓展多元生活和运动方式
全国骑行用户已突破1.3亿
目前,全国骑行用户已突破1.3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骑行,拓展生活的半径。骑行逐渐从单纯的交通出行方式,转变为运动和生活方式,其社交属性也得到了更多的开发。
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骑友们每天早晚都会相约骑行,其中不少人选择了“4+2”的出行方式。所谓“4+2”,就是四轮汽车和两轮自行车相结合,先用汽车载着自行车来到骑行地,再开始骑行与其他活动。
骑行爱好者 俞恒:“4+2”可以让你的骑行半径更远,正常我们骑行也就15到20公里,如果加上“4+2”,我们可以去往更远的地方,看一些平常更不容易看到的风景。
骑行爱好者 沈静:我们早上的时候就约好骑到露营地这边,因为晚上有一个烧烤,骑完刚好可以吃烧烤,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一些资深骑友还热衷打卡不同难度的骑行路线。记者日前在北京的门头沟区看到,从檀谷商圈至戒台寺的骑行线路,全长约8公里,90%以上为山路弯道,骑友在1小时内就可以完成单向骑行。
北京市门头沟区自行车运动协会副主席 吴天昊:戒台寺再往下是潭王路,一个14公里的爬坡,然后是妙峰山,整体的爬坡距离比较长,是20公里,也是检验高阶骑友的耐力非常重要的一条路线。
行业数据显示,从运动规模来看,骑行类App累计用户规模已突破3亿,月活跃用户超5000万,骑行轨迹分享与社交功能,让骑友们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骑行爱好者 葛译鸿:现在有很多骑行类的社交软件,一打开手机就能看见每个人都干了什么,骑了、游了、跑了,就觉得他在做,我也得做,彼此督促和进步。
除了打卡不同线路,随着大众赛事的快速普及,也为骑友们提供了可以参赛的“仪式感”。就在一周前,首届草原天路自行车赛在河北张家口收官,近万名骑友报名参赛,超12万人次观赛旅游。
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秘书长 熊鑫:目前,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类大众骑行赛事已超2000场,年度参与人数已突破500万人次,较十年前增长近10倍。
自行车老品牌
如何“骑”出焕新之路
说到自行车,很多人会想起曾经的家庭“三大件”之一28大杠,也会回忆起很多曾经辉煌的国产自行车品牌。作为我国自行车行业的“老字号”代表,上海永久的经典产品28大杠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面对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上海永久如何走出焕新之路?
记者来到上海永久自行车总部时,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新产品的进度对接会,讨论新车型的结构设计和涂装方案。
看着眼前充满设计感的新车,很难想象,这个如今全力“追新”的老品牌,也曾一度陷入困境。
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董事长 颜奕鸣:我的一个老领导告诉我,在90年代,一辆桑塔纳轿车卖23万元左右,他说当时每天永久的亏损就是一辆桑塔纳。我们当时面临两个情况,第一个情况是产品落伍了,第二个情况是竞争对手强大了。
产品落伍,技术短板,怎么破题?永久加大技术创新和设计研发,不断在结构设计、生产工艺方面突破。
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邢浩:这两款车架我们都用到了一体成型的技术,它有很好的刚性重量比,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有申请外观专利的。
眼下,永久在保持大众市场这个基本面的同时,也在拓展高端化路线,希望通过定制化、高端化的创新,提升品牌形象。
销售热带动产业升级
国产自行车加速出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深入,不少地方的自行车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在自行车产业的前沿基地深圳,这里正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产业升级与出海之路。
在深圳,骑行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消费需求的激增,直接带动了自行车市场的销售。
销售端的火热,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深圳光明区的一家自行车生产制造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碳纤维自行车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1000万辆。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碳纱一体化成型”技术,可以一次成型得到碳纤维结构件,生产出来的车架只有560克重,大约相当于一瓶550毫升矿泉水的重量。
除了新技术的运用,这家企业还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涵盖新材料研发到自动化生产线、渠道销售的各个环节。
深圳市喜德盛公司研发销售人员 梁威:我们会根据销售端反馈的消费者需求,不断地去投入研发,现在我们的碳纤维车架技术,包括智能骑行系统,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自行车产业的热度带动了自行车产业上下游的生产装备、运动服装和各种骑行耗材的销售,深圳自行车产品正在加速出海。
深圳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深圳市出口自行车6.8亿元,同比增长50.8%。前三大出口市场为东盟、俄罗斯、韩国,分别出口1.2亿元、6597.5万元、5961.8万元。
从自行车产业规模来看,我国是全球自行车生产与消费大国,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2024年,我国自行车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其中运动型自行车销售额同比增长18%,智能助力自行车销售额同比增长25%,自行车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也在持续提升。
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秘书长 熊鑫:各地对自行车产业的科技研发、装备制造、销售保养等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自行车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重要引擎。我们也观察到,在国外的高级别竞技赛场,甚至在大街小巷中,也见到了更多“中国制造”的身影。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