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守护童真童趣,家长别当“啃小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1:52:00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以来,网信部门持续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根据日常管理和网民举报线索,持续清理利用未成年人形象发布的违法不良信息,多批次从严处置违规账号。

短视频时代,家长当“啃小族”为公众诟病已久。从恶搞儿童制造“万万没想到”场景,到摆拍亲子冲突、教唆模仿成人行为,再到利用低幼装扮引流传播低俗内容,种种操作将孩子视为“流量工具”。有的家长为拍摄“萌娃搞笑视频”,竟将孩子悉心照料的宠物螃蟹烹煮,还在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中加上轻松的配乐、搞笑的表情,这种将快乐建立在孩子痛苦之上的行为,严重突破了伦理底线。

更值得警惕的是,“啃小”已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据悉,小网红“瑶一瑶”账号广告报价高达50万元一条,一年能赚超千万。在利益诱惑下,孩子的纯真被明码标价,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变成了流水线式的“表演”和商业秀场。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可是,那些利用孩子形象牟利的家长,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觉得让孩子在网上赚钱就是有出息,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长远发展。这种畸形的“造星”模式,无视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违背孩子主观意愿,将童真童趣异化为流量变现工具。被迫参与成人世界的功利游戏,会导致孩子价值观扭曲。正如心理学家指出,过早接触流量变现,会让孩子依赖外界评价,将自我价值等同于点赞数和粉丝量,甚至形成“读书不如当网红”的错误认知。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要求家长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而部分家长为流量故意制造孩子情绪崩溃场景,实质是对孩子情感需求的漠视。更有甚者,让未成年人从事超龄劳动、泄露隐私信息,已涉嫌违反劳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儿童隐私曝光于网络,不仅侵害其人格权,更可能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啃小”之痛,伤在当下,害在长远。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应树立正确育儿观,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别让孩子的童年成为流量变现的牺牲品。守护童真比追逐利益更重要,任何流量密码都比不上孩子发自内心的笑容,任何短期收益都换不来健康人格的终身财富。家长当以《美丽人生》中的父亲为榜样,在平凡生活中为孩子守护美好,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而非以爱的名义制造创伤。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强化法律震慑,并将整治重心从事后处罚转向源头治理。一方面加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立法进程,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单独出镜牟利;另一方面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令”制度,对失范家长进行强制教育,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假借未成年人名义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必须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露头就打,形成长效震慑。

当父母放下对流量的执念,当平台摒弃对眼球经济的沉迷,当监管织密制度防护网,我们才能真正还给孩子一片成长的净土,让每个童年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绽放。□胡欣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