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8:38:00
三月的春风拂过灵台县西屯镇农机示范田,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的拖拉机正沿着设定路线精准播种。驾驶座空无一人,围观的老农李保田举着手机边拍边念叨:“这铁牛长了眼哩!”平凉市农业农村工作观摩会农技分会场,43台农机摆开“擂台”,16台新式装备轮番上阵,展示着“全程机械化”的硬实力。
政策红包催生“铁牛阵”
“突突突”的轰鸣声中,朱小锋开着搭载着拓新木牛导航北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拖拉机驶过观摩区。这个皮肤黝黑的80后新农人掰着指头算账:“买这台大家伙花了28万,补贴就给补了8万4。”作为全县61家农机合作社里规模最大的威动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他刚给机库添了第5套无人驾驶系统。
灵台县农机中心主任薛鹏飞掏出本“政策账”:2021年至今,4683万元农机补贴撬动社会资金2.6亿元,全县农机总动力突破29万千瓦。最让老把式们开眼的是30多架无人机和5套无人驾驶系统——这些"黑科技"今年首次出现在补贴名录里。
黑土地吃上“科技餐”
观摩会现场最热闹的当属智能农机展区。技术员在平板电脑上划出作业路线,无人驾驶拖拉机立即开始自主深松作业,翻起的土浪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深松深度35厘米,误差不超2厘米!”县农机推广站小王举着测量仪喊道。围观人群里爆出惊叹声,中台镇菜农胡丽娟挤到前排:“这机器能租不?我家大棚想试试自动起垄。”
这种“科技种地”的场景正在全县铺开。在北部塬区现代农业园,宽幅匀播机让小麦亩产提高50斤;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实现“一机两用”;植保无人机1小时能完成60亩地打药。朱小锋展示他的“百宝箱”:北斗终端、土壤传感器、气象监测仪。“现在种地得看数据说话,手机APP看墒情,可准了。”
减损增收算清“明白账”
什字镇瓦咀村千亩试验田里,一场特别的"算账会"正在举行。朱小锋仔细观察着地块,“搭载了北斗系统就是不一样,误差不到两厘米,土地利用率更高了。”他身后,刚完成作业的覆膜机正在装上新的地膜卷。
这种精打细算渗透在每个环节。“我们合作社去年就采用了低温循环烘干,比传统晾晒减少3%破碎率。”朱小锋自豪道。
老把式遇上新课题
观摩会尾声,56岁的韩胜利钻进无人驾驶拖拉机驾驶室,在技术员指导下尝试设定程序。“得赶紧学新技术,要不就被'铁牛'抢了饭碗。”他笑着说。
夕阳西下,农机轰鸣声渐渐停歇。薛鹏飞望着正在装车的农机具说:“我们要让农机从'会干活'变成'慧干活',今年争取把玉米机械化率再提5个百分点。”远处,无人植保机在蓝天画出条条银线,仿佛给这片黄土地标注着现代农业的坐标。(记者 孙筱娜 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