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4:33:00
张谊,女,1990年6月出生,现为丹阳市人民医院临床药师。工作中,她潜心研习药学知识,为医师和患者提供精准的用药指导;生活中,她是一位孝顺的“女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照顾病重的聋哑舅舅,兑现一份跨越三十年的守护承诺。
这名青年药师用柔肩担起双重责任,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感人的亲情故事,以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着家人、亲邻和同事。4月11日,记者从丹阳人医了解到了这名“90后”青年药师背后的感人故事。
童年惊魂:他用血肉之躯隔开“死亡枷锁”
“没有舅舅,我早就没命了!”张谊永远记得6岁那年的夏天,村口的高压电线杆被狂风刮倒在田间,年幼的她误将电线当做“长铁丝”,心想这下可以换很多麦芽糖了。于是她伸手想要抓住那根粗铁丝,刹那间倒落的电线就像一条舞动的蛇,强大的电流牢牢吸附住她的手,动弹不得!
围观的村民惊恐后退,唯有聋哑舅舅从远处冲进田里,用他那双破旧的塑料鞋踩着电线,用血肉之躯隔开这带电“死亡枷锁”!
“他听不见‘救命’,却赌上自己的生命救下了我。”这份以命相护的恩情,就此深深刻入了张谊的骨髓。
训练
命运重击:她守护兑现生命诺言
三十年后,命运却将舅舅推向深渊。先天聋哑、无儿无老的舅舅因贲门肿瘤进行了全胃切除,术后又突发肠梗阻,不得不再次手术切除一段小肠,连续两次开腹手术让他无法进食,瘫痪在床。
面对亲友“送养老院”的劝说,张谊含泪摇头:“当年他不顾危险地救我,现在该换我和死神抢回他了。”出院后,她把舅舅接回了自己的家中照顾。彼时已是三甲医院临床药师的她,白天穿梭在病房为重症患者精准调药,下班后立刻赶回家中,将营养粉和食物打碎成流质,用勺子一点一点地给舅舅喂食。
由于长时间卧床,舅舅的腿部肌肉开始萎缩,每晚张谊都要给舅舅按摩双腿以减缓肌肉退化的速度。深夜舅舅常突发肠痉挛,震动的手环成了午夜闹钟,在给舅舅服药后,张谊耐心安慰。如同幼时舅舅抱着惊悸的她,摇晃中慢慢哄睡。
至暗时刻:爱与专业共筑生命奇迹
最艰难时,舅舅因术后身体虚弱感染肺炎,一度坚持不下去。张谊顶着巨大的压力求助营养科和抗感染专家,查阅文献调整用药方案,将专业知识化作破局利刃,最终舅舅转危为安。
其间,舅舅因害怕腹痛而拒绝吃饭,她便注重心理疗愈,把药研成粉末混入营养米糊中,每次多喝一口,她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予鼓励。由于舅舅不会说话,也不识字,她只能化身表演大师,教他如何锻炼腿部肌肉,陪他一步一挪重新学习走路。
喂养
已经忘了多少个日夜,她从临床药师变成理疗师、营养师、心理师,硬是将那个“可能终身卧床”的舅舅,训练到如今能站立行走!
血脉回响:跨越三十年的双向奔赴
如今,舅舅总爱指着她穿白大褂的照片竖起大拇指,而张谊也会伸出手模仿那年触电的情景,试图告诉他:“你才是我的救命恩人。”这份无声的爱早已突破言语界限,融在了日常生活间。
春节后,张谊送舅舅回村探望,隔壁的王奶奶惊讶地说:“没见过这么疼舅舅的外甥女,自己瘦了好几斤,却把舅舅养得红光满面。” 现在的舅舅能倚着窗台晒太阳,而张谊也会在工作之余翻看手机里的两人合影,心里想着:“当年您救了我的命,现在我救了您的命,这大概就是孝老爱亲的轮回吧!”
是啊!“孝”的深意不仅是反哺之恩,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当年田间那道撕裂黑暗的身影换来病床前永不松开的温暖双手,让“老吾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在跨越生死的守护中生生不息。
合影
通讯员 吴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