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5:16:00
生活垃圾的产生不可避免,在青岛,一天就会产生上万吨,如何让生活垃圾“瘦下来”?青岛环卫工人制定了一套“瘦身方案”。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生活垃圾的“自述”——
我是生活垃圾,每个人每天平均会产生1-1.2千克的我,在青岛一天就会产生上万吨的我。我的体量随着近些年青岛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大,为了让我“瘦下来”,青岛环卫人为我制定了一套“瘦身方案”。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过去,我的产生量相对较少、成分相对单一。那时人们处理我的方式比较简单,大多采用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的方法,但也影响城市面貌与居民生活。尤其到了旅游旺季,当美丽海滨人流散去,我被丢弃在大街小巷,给岛城宜人形象蒙上一层灰暗的阴影。
曾经的生活垃圾填埋场
为了让我被及时清走不再影响环境卫生,环卫人夙兴夜寐日复一日地与我斗争,可是当我被收集起来新问题出现了,怎么处理?于是,卫生填埋场成了我的归宿,卫生填埋场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建设,我被运送到全市各个填埋场里雪藏起来,问题似乎被解决了。
好景不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垃圾产生量迅速攀升。卫生填埋场占用大量土地不说,现有场区留给我的空间也不够多,我需要“瘦身”,已经成为了共识。
为了让我找到更好的归宿,在城市管理部门推动下,2020年青岛市实现全域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并对填埋场开展综合环境整治。现在,当你来到小涧西垃圾填埋场,你会发现曾经的垃圾堆变成了风景如画的生态公园。山坡上芳草如茵,鸟语花香,昔日的垃圾山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友好型园区。
小涧西生活垃圾填埋场山顶公园
我告别填埋场老家,来到了现代化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在高于850℃的熊熊烈火中,昔日被嫌弃雪藏的我接受淬炼,也得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进入焚烧厂,我首先要经过5-7天的发酵除去部分水分,产生的渗沥液占我“体重”约20%,经过专业设备处理后又重回一泓清水;入炉焚烧后,我的固态产物只剩炉渣和飞灰,其中炉渣重量相当于处理前的30%,现在可以广泛作为建材原料,实现资源化利用,其余的飞灰仅占我焚烧前质量的2%—3%,经过螯合固化,按照规定标准被安全填埋,确保不会污染环境。可以说通过焚烧,我真真正正的“瘦身”了。
不仅如此,我焚烧产生的热能既可以带动汽轮机发电,也能作为热源供给工业运转和居民供暖。2024年一年青岛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达15.2亿千瓦时,可供50余万户三口之家使用1年,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8.6万吨。
在先进的工艺技术保障下,我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异味被高效处理,烟气经过多重净化后达标排放,确保了周边环境的清新。焚烧无害化让我不再臭气熏天污染环境,减量化让我不再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资源化让我化身“闪电侠”和“暖气侠”,点亮岛城的万家灯火、温暖冬日每一天,我也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大家身边。
小涧西生活垃圾焚烧厂
为了拉近公众与垃圾处理设施的距离,从2014年起,青岛市城市管理局走在全国前列,主动向社会开放垃圾处理园区,邀请市民参观我的“新家”。在这里,市民朋友能够亲眼见证我“发光发热”的全过程,打破对垃圾处理设施的固有偏见。在科普教育展馆,通过VR体验、体感游戏等互动方式,市民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的重要性,提升环保意识。这种公众参与的方式,让垃圾处理设施成为市民了解环卫、爱护环卫的一扇窗。
时光来到2025年,青岛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公众开放活动已连续开展11年,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参观学习,这说明环保理念在广大市民心中正逐渐扎根。一位青少年在参观后说:“在这里我不仅亲眼见证了垃圾处理过程,更在心中种下了爱护环境的种子,未来我会更加关注与支持青岛环卫事业。”
我市小学生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参观学习
展望未来,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垃圾处理设施的管理水平,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强化污染防治,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这项关乎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垃圾的“瘦身”和处理设施升级,是青岛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城市环境持续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这正是青岛生活垃圾“瘦身”背后的故事,也是城市绿色发展的缩影。
来源|青岛市城市管理局通讯员 王立凡
编辑|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