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里的公厕既干净又亮堂。”

“一个城市受欢迎是有原因的,就连厕所都这么干净!”

5月3日21:30,济南环联1904火车夜市的霓虹灯将夜空映得透亮。烤串的烟火气、乐队的鼓点声、游客的欢笑声交织成一片。仅隔一个马路的西周公厕里,56岁的侯风玉正在擦蹲便器。她的额头沁着汗珠,身后的纸篓刚换上新垃圾袋。“今晚人太多了,纸篓不到两小时就得清一次。”她喘了口气,又拎起刮水器走向洗手台,迅速清理水渍。

这是济南五一假期繁忙的公厕缩影。因紧邻“五一”日均客流超10万人次的环联夜市,这座24小时开放的公厕作为夜市周边公厕之一,单日如厕量近2000人次。而守护这个“城市窗口”的,只有负责白班的62岁徐红勤和负责夜班56岁的侯风玉两位保洁员。

“游客的称赞,比啥都提神”

“这个‘五一’,人流量比平时翻了一番还多”,62岁的徐红勤是西周公厕白班(6:30至18:30)的保洁员,她来自泰安,从事公厕保洁工作已有5年。

3日17时许,新黄河记者来到西周公厕,洁净的瓷砖、光洁的镜子、透亮的门窗映入眼帘。“15点多就开始上人了,北面有停车场、充电桩,不少游客游玩其他地方后,提前过来充电、占车位。”徐红勤说道。

现场,新黄河记者看到徐红勤在每一小拨游客走后,一遍又一遍地用抹布将洗手台和水龙头擦干净。“晚上人流量也不少,我得赶在游客来前打扫好。”她边说边干,动作快得像在“抢时间”。

17:30,公厕又迎来了一小波高峰。“你等我下,有个厕位堵住了。”徐红勤快速走过去,拿出搋子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节假日最怕堵,一耽误后面就排长队。”她抹了把汗,又转身去拖滴湿的地面。

记者注意到,她有六样“武器”:簸箕、拖把、抹布、夹子、刮板、搋子等。据介绍,平滑的刮板专门对付水渍,不同颜色的抹布分区使用,簸箕随时准备上阵。几样工具分工有序,公厕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附近来如厕的也经常问我,玻璃擦得比他们家镜子还亮,有啥秘诀?”徐红勤笑着掏出秘密武器——用洗洁精调制的清洁剂,“其实没啥技巧,就是手闲不住。”她说,“每次听到游客那句‘这厕所真干净’,那一刻,累也值了,比啥都提神。”“游客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夜里1000人次左右如厕,这里就是我夜晚的‘家’”

与徐红勤一样,这个五一假期,56岁的侯风玉也坚守在岗位上,负责夜班(18:30至次日6:30)。

3日傍晚,接班后的侯风玉点燃了蚊香。近日气温骤升,蚊蝇开始活跃,她特意在墙角多放了两盘蚊香。“夜市开到凌晨3点,我们消杀得到位。”她逐一对每个厕位喷上消毒液,又用蓝色毛巾细细擦拭外壁——这是她与徐红勤的“颜色暗号”:蓝色管污染区,古铜色管清洁区。

深夜11点,夜市喧嚣未散。侯风玉刚清理完一位醉酒游客的呕吐物,又发现有个孩子把食物蹭在了镜子上。“带孩子妈妈连声道歉,我说没事,谁家没个娃呢?”她语气温和,手上却利索,不到一分钟就让镜子恢复如新。

管理间里,一张1.2米宽的上下床就是她 “卧室”的1/2。“12点以前睡不了觉,闲不住;12以后人少的时候,从里到外,粗略打扫一遍,弄完了得接近1点了。”“稍微休息会儿,凌晨3点多,要把厕所包括门帘、窗户等从里到外擦一遍,这一趟下来得两个半小时,这里就是我夜晚的家。”

干净公厕,是城市的“隐形名片”。4日凌晨3点多,侯风玉正用专业刷刷窗台,门外突然传来山东口音的赞叹:“大姨,您这劲头赶上绣花了!”原来是刚从夜市出来、家住附近的杨先生,他说,“见过大姨冒雨清理门口,也见过她扶醉酒的游客。”

记者了解到,环联1904火车夜市旁的这座西周公厕,自夜市开市以来就为市民游客24小时服务。公厕采用两班倒制度,夜班保洁员就住在公厕,实现24小时保洁。

以洁净之姿,用心服务八方游客。 “五一”期间,济南有3万余名环卫工人坚守岗位,700多座公厕24小时对外开放。”济南市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周胜军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在城市的璀璨灯火中,24小时公厕的灯光或许只是星河中毫不起眼的一缕微光,却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丈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更是城市文明的微缩景观,在方寸之间尽显城市精神气质。当“厕所革命”从宏观的政策文件化作两位保洁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弯腰擦拭,我们窥见了文明城市创建“济南样本”的生动缩影,触摸到这座城市在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坚实足迹。

当徐红勤手持自制的清洁剂,轻轻擦拭镜面,每一抹都倾注着对工作的热忱;当侯风玉在凌晨3点多,轻手轻脚地拖着地,生怕惊扰了夜的宁静,她们擦拭的不仅是公厕的瓷砖,更是在精心打磨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在游客们由衷的称赞声中,这座看似普通的公厕,以无声却有力的方式,向到访者传递着济南的文明与温度。

作为“温暖城管”的民生注脚,这座日均服务近2000人次的公厕,恰似城市文明的“试纸”,精准检验着城市治理的成色。游客的一句赞叹,是城市治理温度的直观体现,它反映出城市在公共服务细节上的用心与关怀;保洁员“手闲不住”的工作态度,丈量着服务为民的深度,彰显出城市对市民和游客的尊重与担当;而抹布“色彩管理法”等精细化管理方法的实践,则标注着城市治理的精度,展现出城市管理者的匠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文明城市生动的诠释——它不仅是霓虹闪烁、热闹非凡的繁华夜市,更是暗夜里依然光洁如新的公厕镜面,在寂静中散发着文明的光芒;不仅是人潮涌动、游人如织的旅游盛况,更是无数一线作业人员默默坚守、无私守护的身影,他们用平凡的付出,守护着城市的整洁与秩序。

夜色中的公厕灯光,恰如城市文明的守夜人,默默坚守。这个五一假期,济南700余座24小时公厕散布在城市,助力编织起一张“文明服务网”,3万余名环卫工人则是这张网上坚韧的经纬,他们用最朴实的劳动证明:城市魅力既在趵突泉那喷涌而出的磅礴气势,更在公厕水龙头锃亮的反光中,于细微处彰显着城市的精致与品质;既在超然楼那飞檐斗拱的古朴典雅,更在保洁员弯腰擦拭时额头的汗珠里,那是对城市深情的守护。这种“看不见的文明”,如同城市灵魂深处的密码,虽不显眼,却真正打动人心、留住记忆,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名片。

新一天的游客又将在这面“比家里还亮”的镜子前整理衣冠,他们或许不会知道昨夜这里发生的故事,不会知晓保洁员们为了这方寸之间的洁净付出了多少汗水与努力,但镜中映出的那张精神焕发的脸,将成为他们对这座城市美好的记忆。这或许就是城市文明诗意的传递: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在别人的劳动成果中,人们遇见更好的自己,感受到城市的温暖与力量。

全力做好民生细节,是城市最好的营销。这座公厕给予我们的启示深刻而长远: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旅游+文化”的物理叠加,而是要通过有温度的服务实现化学反应,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城市治理也不能止于制度创新,而要像两位保洁员那样,用持之以恒的优质服务赢得民心,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关怀与尊重。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公厕,映亮那面被精心擦拭的镜子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影像,更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写照,是城市对人民深情的承诺。

策划:李宝玉 记者:陈雪碧 摄影:陈雪碧 摄像:陈雪碧 剪辑:王瑶华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