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8:40:00
掌上春城讯4月26日,周六,以“春城笔触,用绘画定格生活”为主题的“速写昆明”首展在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拉开帷幕。这一天,正逢“速写昆明”绘画团体一周一次的画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速写者们观察和绘画的对象,是过去18个月来自己创作的作品。
在这场昆明首次以城市速写艺术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活动中,“速写昆明”的280余名绘画爱好者及其创作的400余幅画作被更多人熟知。随着“速写昆明”的笔尖划过春城会客厅的展墙,春城独特的人文肌理与时代活力通过画笔与城市对话而活灵活现,“城市速写+文化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也在此落地,为昆明城市形象塑造、公共文化服务开辟了新的路径。
速写者用画笔点亮春城
“城市速写者”(Urban Sketchers)这一概念最早由西雅图的记者兼设计师Gabriel Campanario提出,旨在鼓励艺术家在城市环境中进行速写,记录和分享城市的建筑、人文和日常生活。2023年11月,“速写”的风潮席卷春城,“速写昆明”应运而生,自此昆明也加入了“速写”大家庭。
把这股风潮带到昆明的,是昆明“90后”小伙舒马昊。“我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了10年,后来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发展,因为我本身喜欢画画,在深圳参加过‘速写深圳’社团活动,觉得每个周末能外出画画特别解压和放松,于是下定决心要组织一个‘速写昆明’这样的绘画团体。”说起“速写昆明”,舒马昊打开了话匣子。2023年11月,舒马昊在社交媒体上开通了“速写昆明”账号,发布了招募信息,很快就有10多名绘画爱好者加入进来。
在首批加入“速写昆明”团体的绘画爱好者中,昆明“90后”女孩子翼是最有基础和实力的一位。当时,这个有着近10年国风绘画从业经历的画家,通过《山海经》手绘作品,已在社交媒体积累了近20万粉丝。“画画其实非常需要互相交流和学习,我在‘速写昆明’每次绘画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希望这样的绘画团体能让更多人知晓和参与进来。”后来,子翼利用自己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吸引了不少绘画爱好者加入其中。
一张纸、一支笔……一年多来,舒马昊、子翼和280余名志同道合的画友,走遍昆明著名地标和大街小巷,记录城市景观和市井生活。滇池的波光潋滟、翠湖的海鸥翩跹、金马碧鸡坊的岁月剪影、篆新市场的人间烟火……大家用钢笔、水彩、马克笔等工具,以或细腻或奔放的笔触,将昆明的自然与人文图景娓娓道来。
“速写昆明”的活动时间为每周六,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截至目前,“速写昆明”已举办了73期画聚,创作了400余幅作品。参与者们以画笔为媒介,点亮了昆明众多地标建筑和人文景观,成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部分。
人人都是城市IP创造者
“在这里,绘画不是技术竞赛,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告白。我们不设门槛,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你喜欢画画都能来参与。”子翼介绍,“速写昆明”团体中,既有零基础自学绘画的“小白”,也有专业从事绘画的艺术家,有80多岁的退休老者,也有还在上学的小朋友……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热爱画画。
今年73岁的张泉华自去年4月加入“速写昆明”以来,几乎每周六都会参加画聚活动,目前已创作60多幅画作。谈起“速写昆明”的吸引力,他说:“这里年轻人多,能感受到大家满满的活力和亲和力,并且用画笔把对昆明的热爱展示出来,这件事本身就很酷。”
与张泉华有同样感受的还有30岁的寸金。作为外乡人,寸金2024年来到昆明工作,在他眼里,“速写昆明”成为他认识和了解这座城市的“出行指南”。“过去总觉得艺术离生活很远,现在发现身边的街巷就是最好的画布。”寸金认为,在“速写昆明”,参与者只需一支笔、一张纸,即可化身为“城市IP创作者”,尽情描绘心中的美丽春城。
“城市IP不仅属于地标建筑,更源于市井生活。我们希望通过低门槛的速写艺术,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城市文化的主动记录者和传播者。”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外交流处处长李金蝶表示,下一步,昆明计划通过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联动“速写昆明”推出“城市漫游计划”,组织更多绘画爱好者和市民以速写为观察工具,走进更多昆明的最新最热文旅打卡点进行创作,形成“人人都是城市记录者”的文化自觉,作品成为城市文化推广的鲜活素材。
打造可持续美育场景
在蓝花楹盛放的时节,走进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速写昆明”展览位于一楼右侧,在“翠湖公园”板块,绘画者用飞扬的线条与克制的留白,让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韵致跃然纸上。
这里不仅为速写艺术提供了沉浸式展示场景,让观众在品味咖啡、漫步展厅时,感受“艺术即生活”的独特魅力,通过城市速写展,让艺术走下“高阁”、融入市井,让市民成为文化叙事的主角,公共空间焕发了新的美育活力。
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运营负责人常昆介绍,其实早在去年8月春城会客厅建成之初,他就通过某社交媒体与舒马昊取得联系,并邀请“速写昆明”绘画团体到会客厅及其周边的昆明文庙进行写生创作。
此次“速写昆明”与春城会客厅再次联袂办展,在常昆看来是昆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创新发展的趋势,“原来是政府提供文化演出让老百姓看,后来有了‘菜单式’服务,让老百姓‘点菜’享受和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现在则是由春城会客厅这样的集展览、沙龙、文创于一体的大型公共空间提供场所,老百姓可以借助多元展示平台,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创造新的文化符号和影响力,让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昆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达317个,其中引入社会力量建设的有108个,占比为34.07%,社会力量主体总投资额近3000万元。
目前,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协同相关部门制定《昆明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并开展《昆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管理办法(试行)》及配套政策制定研究,为未来将“城市速写+”模式延伸至更多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提供更好的政策指导和发展环境,形成全域覆盖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这一创新模式不仅盘活文化空间资源,更以艺术为纽带,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姗
责编:黄璐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