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联播观察丨岷江“水魔法”,经验值20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22:13:00    

清明时节,当人们扫墓踏青时,岷江边上却在上演一场穿越千年的古老仪式。这里不祭拜血脉先祖,而是“追星”水界“顶流”。

4月4日的《四川新闻联播》聚焦全省清明节民俗活动,也关注了这场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节,百姓们追忆先贤,也祈愿祖国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秦蜀郡守李冰以水兴利,主持修建都江堰,通过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魔法”工程将汹涌岷江化为涓涓细流,时至今日仍灌溉着四川盆地的千里沃野。他倡导的“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治水真言,刻在“卧铁”等古代水深测量仪上,定格了都江堰长盛不衰的密码。

“顶流”不“媚粉”,也有硬核“粉丝团”,每年的放水节就是最强“应援”。“砍杩槎”是活动一大看点,演绎竹笼杩槎截流技术,可谓古时“水魔法”——将三根木棒的顶端扎在一起,构成的三脚架,并与签子、篾笆等组合,黄泥填缝后,拉满截流技能。冬天枯水季,匠人在渠首用此法筑成临时围堰;到了丰水季,调节水量、挑流护岸、保护桥闸堤堰、抢险堵口等样样齐活,击退洪水,用“魔法”打败“魔法”。

在成都博物馆里,一头憨态可掬的石犀来自战国晚期至汉代年间。胖墩身材搭配四只小粗腿,萌到“犯规”,谁能想到这位“大可爱”在当年可是威风凛凛的镇水“神兽”?四川博物院藏有一块东汉陶水田模型,宛若一幅粘土画——小小的田里挖出小小的沟渠,3颗小田螺垫底、4条小鱼儿游弋,“小手办”窥见古代四川渠水流通、农田灌溉的“大成就”。

如今,岷江之上,无人机巡堤、智能监测系统等技术全线加持,从战国至今,川人治水经验值2000+,水利“天花板”却从未封顶!这场古人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双向奔赴,延续上千年,仍在书写新的传奇……

新闻链接:四川新闻联播丨风起正清明 踏春寻古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