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0:09:00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内科与重症医学科团队、麻醉科团队携手合作,成功突破低龄、低体重婴儿心脏射频手术禁区,在体外膜肺(ECMO)的支持下,为一名2月龄持续性心动过速合并难治性心衰患儿顺利实施希氏束旁旁道射频消融术,成功创造生命奇迹。4月15日,心功能完全恢复的患儿顺利出院。
今年元旦,男宝园园(化名)在浙江出生,给家庭带来无尽喜悦。然而2月底,园园开始频繁咳嗽,吃奶量也逐渐减少,家属起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3月19日,园园咳嗽症状突然加重,奶量明显下降,还出现烦躁和呼吸困难的情况,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经检查,园园的心率竟然高达261次/分,被确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当地医生多次尝试电复律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都没能让园园的心律恢复正常。
由于心动过速,园园引发了严重的心衰,精神状态极差,口唇苍白,呼吸急促,只能通过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病情持续恶化,当地医院在危急关头紧急联系了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请求支援。
复旦儿科医院迅速响应,3月20日凌晨1时,重症医学科陆国平主任立即组织陈伟明、闫钢风等专家进行紧急线上会诊,指导园园的抢救治疗,同时第一时间派出重症医学科专业转运团队启动跨省救援。当天上午,园园被安全转入复旦儿科PICU。
可园园入院后,病情依旧不稳定,下午血压突然骤降,生命体征濒临崩溃。关键时刻,复旦儿科重症医学团队果断启用体外膜肺(ECMO)支持,暂时稳定了循环,但顽固性心律失常仍然无法终止,治疗陷入了僵局。
面对困境,复旦儿科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心内科副主任赵趣鸣评估后认为,在大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都无法终止心律失常的情况下,只有在ECMO支持下进行射频消融术,才有可能挽救园园的生命。
然而,园园仅仅2月龄,体重只有5公斤,手术操作空间极其有限。更麻烦的是,通过术前预判,导致园园无休止心动过速的“罪魁祸首”紧邻心脏传导核心——希氏束,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永久性传导阻滞。赵趣鸣介绍,这类手术即使在成人身上进行,也具有高风险和低成功率的特点,而在只有5公斤的婴儿身上做“希氏束旁旁道”手术,更是从未有过报道。
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家属选择全力信任医疗团队。赵趣鸣联合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闫钢风反复推演,最终敲定了精密的手术方案。3月21日,园园被推进手术室,麻醉科完成高风险麻醉后,在纤细的血管中成功建立了通路。赵趣鸣凭借丰富的经验,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精密标测,最终锁定病灶(旁道)位于三尖瓣环1点钟方向,与希氏束完全重叠。
在ECMO维持血流稳定的前提下,赵趣鸣采用“滴定式”消融技术,逐步提高消融能量,最终在不损伤正常传导系统的前提下,精准摧毁了病灶,终止了持续近两个月的心动过速。
术后,园园的心律恢复平稳,心功能迅速改善,很快就成功撤离了ECMO和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经过心内科团队的后续治疗,患儿心功能完全恢复。目前,园园的状态已经和正常宝宝基本一样,心率恢复到了同年龄段宝宝的正常水平,心脏超声显示,之前明显增大的心脏也已完全恢复正常。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主任刘芳教授表示,在ECMO支持下开展低龄低体重婴儿心脏高危区域射频消融手术,在国内外都属于尖端技术,需要实施中心具备超强的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电生理专业和麻醉专业等多学科力量,国内外能完成该手术的中心屈指可数。园园的成功救治,既体现了复旦儿科的学科建设成果和多学科合作的优秀机制,也展示了儿科疑难重症诊疗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原标题:《2月龄宝宝心率超260次/分!上海儿科专家跨省救援》
栏目编辑:郜阳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