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8:43:00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王侠
牡丹花姹紫嫣红,大樱桃挂满枝头……4月9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在集山区、平原、丘陵片区地貌特征于一身的洛阳召开。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走势。去年我省采取片区组团化建设、产业链式盟式发展等举措,扎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交出了“过硬答卷”。
今年新情况新挑战带来了新要求,新政策新机遇赋予了有利条件。坚持链式发展,加力培育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乡村建设提质工程,我省明确重点,狠抓落实,全力开创和美乡村建设新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链式发展,加力培育富民产业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目前,我省乡村振兴已经从“打基础”进入到“提质量”的关键阶段,坚持链式发展,加力培育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有钱赚,得到真正的实惠,成为新阶段的主要任务。
“把空调装在大棚里,温度湿度可控,利用数字技术发展设施农业,千年樱桃沟数字樱桃基地让人们实现一年四季‘吃樱桃自由’。”4月9日,在新安县千年樱桃红农旅融合先导区,新安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主任冯小芬说。
“伸手就可摘到手,张嘴就可吃到口。”在该先导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天兴生态园樱桃设施大棚里,矮化“齐早”新品种大樱桃鲜嫩欲滴,累累硕果压弯枝头,游人们徜徉其间,尽情采摘、品尝没有打过农药的樱桃。
新安县千年樱桃红农旅融合先导区的盆栽樱桃
“俺在生态园里负责技术管理,每月工资收入9000多元。”磁涧镇礼河村农民刘进喜说,村里家家户户种植樱桃,园区负责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樱桃收购,种樱桃无忧。
新安县千年樱桃红农旅融合先导区天兴生态园,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农民刘进喜在介绍樱桃管理技术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了樱桃错峰上市基地,运用樱桃休眠技术,新安盆栽樱桃实现春节上市,市场每盆售价达千元以上,年亩均综合效益可达20万元,樱桃产业量价齐增。”冯小芬说,该园区制定樱桃果品分级标准,建立樱桃分拣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引入果干、果酱、果酒加工、文化创意等项目,实现了樱桃产业“接二连三”发展。
“新安县完善联结机制,推行‘农户+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半托管’‘全托管’经营模式,强化企业、经营主体与群众的利益链接,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冯小芬介绍,“半托管”由企业提供品种改良全程标准化社会服务、合作社提供区域品牌共享服务,合作社和企业按2∶8的比例收取每亩每年300元服务费,群众亩均保底收入10000元以上;“全托管”由果农将土地经营权、果树等评估作价入股合作社,统一流转给企业经营管理,增收部分由合作社、企业、果农按1∶2∶7的比例实施二次分红,果农在保底收入的基础上,获取务工收益,群众年亩均增收8000元以上。
2025年,我省先导区建设目标是打造集成推进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五大振兴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因此要在打造三产融合核心区上下功夫,在县域经济的大盘子内统筹规划建设项目,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空间重构,率先形成地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整合整个链条的县域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提升先导区建设水平
集中项目、资金、人才资源要素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为我省乡村全面振兴探路子、树样板。我省因地制宜,实施乡村建设提质工程,集中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先导区倾斜投入,确保发挥好以点带面、典型引导作用。
“莓”好未来、“榴榴”大顺、“柿柿”如意……4月9日,洛阳市孟津区“果蔬花乡”先导区农事服务中心的展台上,“孟津田园”牌果蔬礼盒摆放得琳琅满目;美冠园艺的牡丹、芍药鲜切花馨香四溢。
洛阳市孟津区“果蔬花乡”先导区的农事服务中心的展台上摆放的“孟津田园”牌果蔬礼盒和美冠园艺的牡丹、芍药鲜切花
“‘果蔬花乡’先导区集聚五大优势条件,集聚效应明显,发展动能充沛。”孟津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技中心主任陆航说,先导区资源优势突出,邙山丘陵土质肥沃、水质甘甜,果蔬花产业发展已20余年,群众种植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基础设施完备;供排水一体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卫生厕所覆盖率均达90%以上;拥有果蔬花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果蔬花专业种植人员3.2万人,并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大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产学研合作紧密;基层治理有效,乡风民风向善向好。
“先导区产业布局为‘一轴+两集群’,‘一轴’是孟扣路果蔬花产业发展示范轴;‘两集群’是果蔬产业集群、牡丹产业集群。”陆航说,到2027年先导区果蔬种植面积将达12.8万亩、产值16亿元;鲜切花面积达1万亩、产值3亿元。
为加快形成可实施、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025年,我省强化先导区资源集聚。各省辖市要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集聚人才、资金、资源支持先导区建设;在县域层面统筹谋划产业优势、资源禀赋、人才力量,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实现资金集中、项目集成、要素集聚的发展格局;强化项目管理,各地要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把项目作为先导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更多新质生产力往上叠加。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是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的创新举措,各个先导区积极探索、勇于作为,加快走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全省各地也在学习借鉴先导区先进经验模式的同时,积极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地域特点的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