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生活的每一帧都是绘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12:03:00    

【艺点·聚焦少儿美育】

编者按

绘本,又被称为图画书,往往以图为主、文字为辅,是一种相对新型的书籍形式。近年来,儿童绘本因兼具艺术性、文学性、情感沟通、教育引导等价值,受到广泛欢迎。但是,面对市场上涌现出的大量绘本,以及不同渠道大相径庭的推荐书单,很多家长反映选择困难。暑假来临,怎么为孩子挑选合适的绘本,共享美好的阅读时光?我们邀请两位专家,谈一谈绘本的美育价值,给读者提供一份实用的阅读参考。

田宇 绘本作家、画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梅静 画家、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记者:许多人认为,兼具故事性与艺术性的绘本可以为孩子打开认知多彩世界的一扇窗。从美育的角度看,阅读启蒙为什么推荐孩子们读绘本?

梅静:在十多年的美育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绘本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绘本是唤醒感知力的优质媒介。美育的本质是涵养人的感受能力,培养对生活的觉知,其中视觉审美占比尤重。绘本创作者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文字与画面表达中,这种细腻的情感传递是其超越普通书籍的核心价值。绘本能够帮助青少年与儿童唤起感知能力,让成年人回归童真,体会当下。例如《14只老鼠》系列,能带领成年人回味童年,重拾对晚霞变化、自然景物的敏锐感知,找回在程式化生活中逐渐流失的觉察力。

绘本也是家庭美育的核心主题与情感纽带。经典绘本承载着美好的情感表达,在家庭美育中可作为代际沟通的重要主题。不同代际间存在认知差异,而经典绘本中的情感与故事能成为家庭成员间的共同“密码”。在亲子关系出现紧张或冲突时,这些共同的阅读记忆和主题能提供沟通语境,帮助修复关系。美育不仅关乎个体审美,更注重关系和谐,正如中国传统审美中的“中和”理念。绘本作为真善美的载体,在家庭关系出现危机时,能发挥平衡作用,促进心与心的深层链接。

记者:现在绘本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面对海量的选择,许多家长会觉得无所适从。那么,从专业角度来看,优秀的绘本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和特质?

田宇:这是一个非常难界定的话题,因为我觉得它跟个人喜好相关。但也有相对客观的选择和判断标准,那就是绘本发展史中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是时间和历史见证过的,并且在绘本这一体系的整个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能一些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要看这么长时间以前的绘本,但如果我们把绘本这两个字直接置换成书,这件事就非常好判断了——我们喜欢看的书很多也都是几十年前,甚至于上百年前的经典。

绘本又有一个跟其他的文字书很不一样的特质,就是它强烈的视觉特征,而“视觉”是一个没有确切标准、不好简单判断的概念。所以综上来看,我们要在众多的经过时间洗礼的优秀绘本当中,挑选出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作品。但对于一些你认为视觉上不是很喜欢的绘本,也不要放弃,可以多元地感受,最好能保持自己对它们的好奇心。

还有一点,我觉得一定要透过书籍去看作者,这几乎是发现一本好书的必经之路。发现了一个喜欢的作者,你就发现了一群这个类型的作者,然后他们就会指数级地给你带来很多你喜欢的好书。

梅静:我同意这一点。经典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承载着人类社会共通的东西,也就是真善美。我在做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我们的视觉感受其实是被时代的浪潮所席卷的,很多年轻家长在选书的时候,觉得它够时尚、够好看,让我动心,就会去买。有的时候,经典作品可能不那么时髦,但如果沉下心去看,会发现经典是有韵味的。

记者:2005年以后,我国大量引进国外经典绘本版权,原创绘本也不断跟进,形成了绘本发展的黄金期。刚才谈到阅读经典,那么,孩子的绘本启蒙阅读是优先选择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经典呢?

田宇:全世界的绘本故事都是讲给最初的童年、未来的成人,在这一年龄阶段内,它所探讨的问题几乎是跨地域、跨时间、人类共有的,就是非常单纯、真实的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甚至于不需要语言。孩子在喜欢读绘本的年龄里,基本上是不喜欢看字的,更多的都是看图,而通过图画传递出的真善美等信息,可以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

更重要的,很多人觉得绘本经典都是外国的,这是一个误区。其实我国有悠久的图画书传统,我们的连环画为什么不能是绘本呢?连环画里有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在我心中就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它可以对全年龄段的人讲故事,体量特别大,承载的内容复杂,情感的浓度也很高。20世纪中期,中国最好的艺术家都去画了连环画,他们的艺术修养、审美积淀极深,因此创作出了一大批极其优秀的作品。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看,长大也可以看,未来还可以反反复复看。

当前我国的原创绘本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家政策支持、原创作者充满热情。我们这批绘本创作者只是铺路人,绘本真正的“黄金时代”就在不远的将来。等这些看着绘本长大的孩子拥有了创作能力,绘本的审美基因就流淌在血液中,他们会爆发出来更棒的、天然的能量,创作出更多的“经典”,把中国的原创绘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市场是良性的,而且越来越好。

记者:有不少绘本以儿童行为和情感教育为目的,说教感和功能性较强。一些家长更侧重“有用”,倾向于选择知识性、科普性的绘本,但儿童更注重“有趣”,对于家长的选择可能不接受。“有用”和“有趣”之间如何平衡?

田宇:从书籍本身的样式和功能来讲,有偏向科普知识介绍的,也有的偏文学色彩、偏游戏性,等等。在我心中最优秀的作者,往往并不只是在做“某一件事情”,比如说他在做科普的书,但书也极具文学价值,也可能让人有强烈的游戏感。好的绘本,一定是这些要素的集中,是既有用也有趣的,不应该是割裂的,这也对绘本创作者提出挑战。

世界上最难做的绘本,我觉得是低幼绘本,越低越难,因为你要和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去沟通,能说的内容是有限的。最棒的低幼绘本是什么呢?它往往只说了一句话,但是同时又跟你说了十句话,儿童有很大的自由去通过这句话来感受世界。比如,它在讲1、2、3、4……其中不仅是数字认识,同时也包含了色彩、形象以及故事,它既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

记者:选好了书,怎么读呢?在这个注意力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时代,家长如何与孩子共享安静美好的阅读时光,涵养细腻纯真的心灵?

田宇:我们欣赏绘本的时候,首先是单纯的阅读性体验,是在获取视觉的信息,在这之后才是相对文学性的体验,出现了更具厚度的、对于美的感受。作为一个绘本作家,我所有的工作其实都是在努力讲好故事。

故事其实就是一种分享,它无处不在。我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美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分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每个中国家庭几乎都发生过下面的场景:有一天,妈妈指着天空说,你看今天晚上的月亮好圆好亮,今天是(农历)十五吧!然后旁边一个人会纠正,是十六,因为十六的月亮更圆。它就是一段关于视觉信息的分享。阅读绘本,就是基于视觉信息的分享。读一本书,我们要学会跟随孩子的速度,以孩子的视角来阅读和感受,跟着一只蚂蚁走遍全世界,在一起哈哈大笑中分享阅读的愉悦。学会了视觉分享,也就懂得了如何亲子共读。

梅静:我在带孩子们读绘本的过程中发觉,最核心的是孩子和书之间真实的互动,互动其实就是感触。如果他没有和视觉内容有任何连接的话,一切都是无意义的。我见过一些家庭堆着很多绘本,其实最后没有几个真正打动了孩子。今天是一个物质包括书籍、信息等极大丰富的时代,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甚至成为负担。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到实体书店里让孩子自己去看,去探索,去选择。

正如田宇所言,在美育的过程里,最核心的事情还是分享。但是在分享之前你首先得有感受,要涵养内心,提高自己感受的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孩子,也包括大人自己丰富而细腻的内心。生活的每一帧都是绘本。比如我今天乘坐地铁的时候,看到大部分人都在低头刷手机,对周围的世界很漠然,但是我会很清晰地感受坐地铁的感觉,它的速度感,风穿过站台时的瞬间,每一个人的表情……你活在每一时每一刻之中,这就是感受,而你如果总处在一个目标里,就不是感受。大人总是追求“目标”,孩子享受的是“过程”。

美育就是让你能真真切切拥有那颗赤子之心,感受到自己爱还是不爱、喜欢还是不喜欢。

本次我们也让两位专家推荐了一些自己心中的优秀绘本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多样、主题不一,但都充满对生活与生命的细腻感受,展现着丰富多彩的世界,希望能够分享给各位读者,与大家一同找回童心,探寻绘本的魅力。

《一园青菜成了精》

熊亮

作品将原本就极具想象力的北方经典民谣改编成绘本,生动地把人类情感、社会趣事“移情”到菜园与自然之中,上演了一场南北蔬菜大战的奇妙故事,就像是一道有趣的“命题作文”,充满奇思妙想。

作者采用传统水墨技法,以轻松诙谐的画风鲜活灵动地呈现绘本内容,让孩子们阅读的过程充满趣味。笑过之后,孩子们还能将这份想象力迁移到生活里,开始思考身边的椅子、树木、花朵、小狗是不是也藏着有趣的故事,非常贴合童年心理。

《爷爷一定有办法》

菲比·吉尔曼(加拿大)

故事围绕一件衣料展开。随着孩子长大,原本的被子被爷爷不断改造,尺寸越来越小,从衣服到马甲,最后变成小领结、一枚扣子……整本书看似在讲物品的循环利用,实则展现了浓浓的亲情与人类的智慧。爷爷在裁剪衣物时,满心都是对孙辈的关爱,在他眼中,万物皆有价值,不必畏惧变化。

这本绘本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在主角家楼板底下,住着小老鼠一家。随着书中孩子的成长,小老鼠家族也在壮大,新生命不断诞生。而爷爷裁剪剩下的布料碎头,成了小老鼠们的小被子、小窗帘、小衣服。在这里,万物都能物尽其用,彼此紧密关联,这让我们看到,人类与广袤的自然、宇宙本就是一体的。

《木偶奇遇记》

英诺森提(意大利)

英诺森提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很有名的画家,他擅长在作品中真实地描绘细节,绘画技巧卓越,笔法细腻、色调绵密,经得起人反复观看、反复琢磨。这个版本的《木偶奇遇记》插画中,英诺森提把匹诺曹的故事设定在19世纪的意大利,整本书充满极具魅力的小镇氛围,每个角色、每个场景都极为生动,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震撼。除了《木偶奇遇记》外,《铁丝网上的小花》《胡桃夹子》等也是英诺森提的代表作品。

《14只老鼠》系列

岩村和朗(日本)

岩村和朗是世界著名绘本大师,他居住在远离尘嚣的小镇上,从自然环境中汲取作品灵感,形成了独特的画风。他的作品展现出自然的美与宁静,同时细节严谨、描绘精准。这套绘本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诗意地栖居”在这颗星球上。故事里的一家人共同劳作、赏月、种植……处处彰显着诗意的生活观、劳动观与亲情观,体现出纯真与美好。同时,它也是绝佳的美育作品,画面非常细腻生动,色彩丰富,每一只小小生物都鲜活地跃然纸上,非常适合亲子家庭共读。

《我用32个屁打败了睡魔怪》

田宇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可能遇到梦魇,总会有一些莫名让他们害怕的东西。而这本绘本教会孩子们如何正确地看待梦,应对焦虑,实现成长。书中主角反复陷入被睡魔怪追捕的噩梦,尝试使用跑鞋、强光手电筒等道具逃脱未果,最终以32个屁成功击退魔怪。作品风格诙谐、脑洞大开,将日常物品转化为怪物原型,用密集的笑点消解恐惧,插画极富动感与荒诞趣味,巧妙地帮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理解世界,让他们不仅读得进去,还能在阅读中释放自我,解答潜意识里那些看似微小,却对他们来说是“大问题”的困惑。

(本报记者 张玉梅 于园媛 许馨仪)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