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5 11:40:00
近日,“小伙为救同学职教高考语文缺考”冲上热搜,引发关注。
5月14日,针对因救人错过春季高考的考生姜昭鹏,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将安排他参加考试。事件回溯至5月10日早上,考生姜昭鹏与同学乘车参加山东省春季高考知识考试,因抢救并护送突发心梗的同学就医,姜昭鹏耽误首场语文考试,他说:“考试一次没考还有下一次,但是同学的生命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重来。”打动万千网友。
当高考的钟声与生命的倒计时同时响起,姜昭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冲向突发心梗的同学时,交出的不仅是一双搀扶的手,更是一份关于“生命至上”的满分答卷。而当地教育部门迅速启动的补考机制,则用制度温度回应了这份善意——这场发生在考场外的“联合命题”,恰恰完成了对社会价值观的一次精确校准。
生命的优先级永远高于分数。在“一分千人”的高考叙事里,姜昭鹏的抉择像一颗硌疼现实的石子。当一些人习惯用“性价比”衡量选择时,他那句“同学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此朴素,却又如此锋利。这让人想起《论语》中“伤人乎?不问马”的千年之问:任何时代,对生命的敬畏都是文明最基本的刻度。教育部门启用副题的快速响应,则用行动证明:制度不该是冰冷的流水线,而应成为善意的护航者。
补考机制背后的治理智慧。网友对“安排补考”的一致赞许,并非简单的“好人好报”逻辑,而折射出公众对现代治理的深层期待——规则应当奖励美德。就像消防通道不能成为摆设,社会机制的“应急出口”恰恰体现其文明成色。当云南“断臂男孩”事件中的生命接力、郑州暴雨中的“教科书式救援”与今日的补考机制形成呼应,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既需要见义勇为的热血,也需要制度设计的托举。
人生考场应有多维评分体系。网友说“人生大考已获满分”,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这场“考试”的评分标准究竟是什么?若将人生视为多维坐标系,高考分数只是横轴上的一个点,而纵轴上还有“关键时刻的选择”、斜轴上还有“对他人苦难的共情”。那些真正被记住的名字,也都在他人生命坐标轴上刻下了自己的高度。
姜昭鹏错过的或许是一场考试,但他和补考机制共同完成的,却是一次对文明底线的确认:当生命的警铃响起,选择的答案往往不约而同。这个夏天,我们记住了考场外那个奔跑的身影——教育的终极答案,从来不限于答题卡上。
作者:陈群(巴南区)
编辑:曹叶
审核: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