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1:14:00
近日,2024年胡润品牌榜正式发布,贵州茅台以8000亿元品牌价值蝉联榜首,抖音、微信、拼多多等消费与科技品牌紧随其后。然而,在整体榜单中,银行品牌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部分国有大行品牌价值稳健增长,而多家股份制银行却遭遇断崖式下跌。与此同时,银行品牌与消费、科技行业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反映出不同行业在品牌价值增长逻辑上的根本差异。
银行品牌排名剧烈波动,国有大行与股份行分化明显
在2024年胡润品牌榜中,银行品牌的排名变化尤为引人注目。其中,农业银行表现最为亮眼,品牌价值达625亿元,同比涨47%,排名上升15位至第21名;江苏银行品牌价值增长38%,排名飙升52位,成为区域性银行中的佼佼者。
另一边,兴业银行品牌价值暴跌62%,排名下滑64位;浦发银行品牌价值缩水69%,排名下降93位;广发银行更是遭遇71%的价值缩水,排名骤降147位。这种剧烈波动在消费和科技行业中极为罕见,反映出银行业当前面临的特殊挑战。
银行品牌整体排名靠后,仅工商银行进入前20
尽管银行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但在品牌价值榜单上,银行品牌的排名普遍落后于消费、科技和烟草行业。工商银行以640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18位,是唯一进入前20的银行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品牌的“品牌价值占母公司市值比”普遍偏低,大多在2%-6%之间,远低于茅台(45%)、中华(43%)、五粮液(37%)等消费品牌。这一数据表明,银行的价值更多依赖于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而非品牌溢价,这与消费行业形成鲜明对比。
消费品牌:高溢价依赖品牌忠诚度
消费类品牌(如茅台、五粮液、中华)的品牌价值占比极高,甚至能达到市值的30%-45%。这一现象源于消费品的品牌溢价能力——消费者愿意为知名品牌支付更高价格。例如,茅台的品牌价值高达8000亿元,远超其产品本身的成本,这正是品牌忠诚度的直接体现。
相比之下,银行业提供的金融服务高度同质化,客户选择银行时更看重利率、服务便利性等因素,而非纯粹的品牌偏好。因此,银行难以像消费品那样通过品牌影响力直接提高利润空间。
科技品牌:高增长依赖创新与用户规模
科技类品牌(如抖音、微信、拼多多)的品牌价值增长主要依赖用户规模和创新能力。抖音品牌价值增长26%,微信增长4%,拼多多增长17%,均受益于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持续的产品迭代。
而银行品牌的增长则受制于监管政策和宏观经济,难以像科技公司那样通过快速扩张实现价值跃升。例如,微众银行作为互联网银行代表,品牌价值仍下降14%。
烟草行业:政策保护下的稳定高价值
烟草品牌(如中华、芙蓉王、黄鹤楼)在榜单中表现极为稳定,品牌价值普遍增长。中华以2250亿元位列第4,芙蓉王、黄鹤楼等也保持高位。这一行业的品牌价值高度依赖政策垄断和稳定的消费需求,与银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的波动性形成鲜明对比。
受宏观经济影响,2023年中国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基建投资和重大项目成为增长引擎,这使得与政府项目关联度高的国有大行(如农行、建行、工行)受益明显。而股份制银行(如兴业、浦发、广发)由于对房地产、同业业务依赖较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受到较大冲击。数字化转型方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较为成功,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高,因此品牌价值保持稳定。而部分股份制银行在金融科技布局上相对滞后,导致客户体验不佳,品牌价值下滑。而零售业务能力决定了长期价值,招商银行虽然品牌价值微降3%,但仍以495亿元稳居银行业第四,这得益于其零售业务的坚实基础。相比之下,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对公业务占比较高的银行,品牌价值跌幅更大(-33%、-40%),反映出市场更看好零售银行的发展前景。
未来银行的品牌价值将越来越依赖线上服务能力。领先银行应加速人工智能、开放银行等技术的应用,改善客户体验,而不仅仅是依赖线下网点优势。消费品牌的成功在于构建生态(如微信的社交+支付,抖音的娱乐+电商),银行也可以尝试“金融+生活”模式,例如:招商银行的“财富管理+高端客户服务”,平安银行的“保险+银行”综合金融。
本文源自金融界